權威發布:威海開展醫療服務提質增效行動
12月17日,威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威海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杜山鵬,榮成市衛生健康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丁健,威海市婦幼保健院黨委副書記田進軍,乳山市人民醫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吾慧瑛,介紹威海市開展醫療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有關情況。
為進一步鞏固主題教育成果,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改善患者就醫體驗,2024年以來,威海市開展醫療服務提質增效行動,持續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改善就醫服務流程、彌合老年人數字鴻溝,不斷增強群眾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
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健全完善服務體系。印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威政辦字〔2024〕42號),在全面落實國家、省級要求的基礎上,對全市醫療衛生體系發展重點進行統籌謀劃,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著力構建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運行高效、連續協同、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印發《市直醫療機構資源布局優化總體方案》(威衛辦〔2024〕6號),進一步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補短板、轉模式、增效能,實現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協調發展,醫療服務能力全面增強,醫療服務公平性與可及性有效提升。
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發展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強化醫療質量管理等縣域統籌,提升縣域醫療服務和管理同質化水平,截至目前,已建成縣域統一的共享中心30余處、診療中心18處,縣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全部達到國家推薦標準。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質提效三年行動,進一步夯實基層衛生網底。
提高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依托省級重點專科開展專科聯盟建設,擴大重點專科優勢覆蓋面和影響力。根據省衛生健康委“萬名醫護進鄉村”活動要求,開展我市對口支援活動,指導不同發展水平的醫院間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科學合理的對口幫扶工作格局,2024年—2026年,每年派出至少280名醫務團隊開展幫扶工作,提高全市醫療服務能力同質化水平,截至目前,共開展疾病診療16萬余人次,健康宣教18萬余人次,培訓、帶教1.3萬余人次,義診服務近9.3萬人次。
優化就醫服務流程
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降低患者就醫等候時間。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多種業務“一次辦結”,部分醫療機構已實現信息化平臺為患者提供辦理入出院手續、檢查檢驗集中預約、健康教育等服務,實現讓患者少跑腿。推行“潮汐式”門診管理,制定“潮汐式”管理機制,科學預算就診高峰,合理增派醫務人員,動態調整就診診室、服務窗口數量,緩解高峰時期排隊問題,降低等待時間。三級公立綜合醫院開展“預住院”服務,對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經評估可擇期手術患者,在入院前完成必要檢查檢驗,在床位進展時,可以通過收住虛擬床位的形式,進行正式住院前的術前一切必要檢查和處置,以縮短患者術前準備時間,還可降低患者醫療費用。
延伸診后服務內涵,提高診后疾病管理效能。各醫療機構推進出院患者隨訪服務,建立隨訪制度和計劃,建立隨訪檔案,對病人的疾病療效、發展狀況繼續進行追蹤觀察,跟進診療效果,保障患者診后安全。6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將出院患者信息下轉至患者居住地成員單位,方便家庭醫生團隊參與患者隨訪、康復、護理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推動延續性護理服務,實施住院患者出院計劃,對下轉或轉介患者向承接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指導,在為患者提供“全鏈條”服務的同時,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拓展互聯網診療服務,服務總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9.18%,讓更多患者不出家門、不離社區,即可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彌合老年人就醫數字鴻溝
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優化預約掛號界面,完善電話、網絡、現場預約等多種掛號方式,預留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并暢通家人、親友等為老年人預約掛號渠道,方便老年人就醫。醫聯體和醫共體牽頭醫院預留一定比例的門診號源,便于成員單位或家庭醫生團隊為老年人提供預約和轉診服務。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保留線下服務窗口,設立老年人優先就醫窗口,并對窗口進行適老化改造,配置適老化服務物品(如花鏡、輪椅、雨傘、紙巾等),保留現金支付方式。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建立健全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建立志愿者服務激勵機制,定期開展培訓,建立相對固定的醫務社工和志愿者隊伍,為老年人提供便捷、主動服務。
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提高診療水平。深入實施臨床專科能力“攀登計劃”,在逐步擴大現有國家級、省級重點專科影響力的基礎上,結合現有專科建設情況,加強腫瘤、心腦血管、呼吸等臨床專科建設,滿足重大疾病臨床需求,新打造2個省級重點專科(榮成市人民醫院兒科、乳山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以專科發展帶動區域診療能力和水平提升。持續推進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癌癥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設,提升救治水平,保障急危重癥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守護群眾生命健康。
提升信息化能力。推動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推進醫院內部信息系統集成整合和醫療數據統一管理應用,提升臨床診療工作智慧化程度。深化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成效,督促指導醫療機構進一步提升檢驗檢查結果的調閱量和互認率,擴大互認共享應用覆蓋面,極大程度避免短時間內在不同機構就醫的重復醫學檢查,在便捷群眾就醫的同時,減輕群眾經濟和醫保基金負擔。
★近期威海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具體有哪些舉措來助推醫療服務能力提升?
《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構建體系完整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到2025年,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7.5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質,推進威海市中醫院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國家特色中醫重點醫院建設。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完善醫保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推進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積極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市。
構建分工明確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明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定位,推動三級公立醫院加強急危重癥救治,突出縣級醫院縣域龍頭地位,推動縣級醫院“五大中心”建設。鞏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實施全市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質增效行動。
構建功能互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醫防融合,探索對符合條件的公共衛生醫師賦予限定范圍的處方權。推進中西醫結合,深化省級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培育單位建設。促進醫養結合,加強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簽約合作。
構建運行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強化現代醫院管理能力,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推廣多學科診療、日間診療、診間結算、床旁出入院等便民服務。到2025年,三級公立醫院和80%以上二級公立醫院實現跨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提高科研創新能力,依托文登整骨醫院,搭建國家級中醫骨傷循證能力建設平臺,建設山東省骨傷研究院。
構建連續協同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到2025年,縣域內基層門急診人次占比達到65%。加大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力度,鼓勵醫療衛生骨干深入基層或其他有需求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參與一線服務。提升群眾健康管理水平,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家庭醫生團隊健康管理職責,落實簽約居民轉診、用藥、醫保等方面差異化政策。
構建富有韌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平急結合、快速反應的醫療應急體系。實施數字健康變革創新行動,推動數據互通共享。加強綜合監管,到2025年,醫療機構信用監管實現全覆蓋。完善行風建設長效機制,糾治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醫藥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到2025年,群眾看病就醫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今年榮成市在醫院院區環境改造上有“大動作”,在院區改造后,可以為群眾就醫帶來怎樣的新體驗,提供哪些便利?
為持續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榮成市衛生健康局下發了《榮成市醫療服務提質增效行動工作方案》,在榮成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扎實開展“醫療服務提質增效行動”,將“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貫穿于醫療服務各環節,重點抓好三大“一站式中心”建設。
整合“一站式醫輔中心”,實現全市區域聯動。按照集成式思維,將全市一批小而散、同質化的業務進行整合,形成統一調度、資源共享、一體化運行、精細化管理、智能化運作、快速便捷的服務模式。今年以來,心電中心完成會診1401人次;通過病理中心向北京腫瘤醫院、空軍醫科大學附屬西京醫院等申請遠程閱片35例;影像中心申請省立醫院疑難會診57例、為鄉鎮醫院遠程會診DR和CT共249例;檢驗中心共接收送檢樣本4744例,外送到第三方實驗室檢測僅1885例,有效減少外流2859例。
升級“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改善患者的就診體驗。推動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門診改造工作,加強線上信息系統改造,推行網絡精準化預約、自助掛號繳費、線上診間結算等系列舉措,縮短群眾就診時間。榮成市人民醫院完成門診樓裝修改造,門診候診區布局得到優化,同時將門診樓五樓東側區域升級改造為血液透析中心,增加床位30張,增設搭載全自動透析系統的雙泵血液透析設備,透析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958人次;榮成市中醫院規劃安裝中藥智能云柜,患者可通過手機全流程查詢藥品制作進度以及自助取藥,提高整體的取藥效率,計劃于12月底全部投入使用;榮成市石島人民醫院在門診區增加電子大屏、增設叫號排號系統,同時根據候診量增開機動診室,今年以來增開機動診室360頻次,為4000余人次患者提供了便利。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均實現24小時線上預約掛號,門診診間結算率提高至70%;推行門診導診卡、住院愛心聯系卡等8項主動服務舉措,打造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信息化診療流程,群眾就診等待時間平均縮短25%以上;嚴格落實“7日內回診免收掛號費”政策,今年以來已為17萬人次減免掛號費約85萬元。
打造“一站式急救中心”,提高全市救治效率。依托榮成市人民醫院建立“一站式急救中心”,將影像、檢驗、藥房等模塊集中布局,引進5G+急救系統,實現120急救上車即入院“零時差”交流,即患者從進入救護車后,相關基本信息在車上采集好后直接上傳至院內接診系統,節約了寶貴的急救時間。今年以來,搶救患者超過6000例,較去年同期增長約40%,心梗患者急診介入治療166例,救治時長由平均70分鐘縮至59分鐘,最短18分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患者282例,溶栓時間由平均50分鐘縮至39分鐘,最短15分鐘,急診搶救成功率98.13%,較去年同期增長1.9%。
★當前,孕產婦對分娩服務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愈發強烈,醫療機構在滿足孕產婦分娩和新生兒父母養育照護等方面有什么創新舉措?
威海市婦幼保健院作為全市唯一一家三級甲等婦幼保健機構,始終把孕產婦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推行“一攬子舉措、一站式服務、一體化管理”,著力打造高質量、高品質服務“金色名片”。
創新模式、先行一步,讓分娩成為幸福體驗。在全市率先開展導樂陪伴分娩服務,由經驗豐富的導樂師陪伴并持續地給予產婦生理和情感上的支持,讓產婦舒適、安全、順利地完成分娩過程。在分娩期間為產婦提供英式按摩、音樂療法、芳香療法、自由體位運動等幫助緩解疼痛,增強分娩信心。今年前三季度,醫院共為1889人提供導樂陪伴分娩服務,全程導樂陪伴分娩率由去年55.38%提升至68.94%,滿意率達100%。
創優環境、提速一步,讓產婦感受“家人”溫暖。改造擴建了4個單間分娩室,為產婦提供了更加舒心、溫暖、私密的分娩環境,提升了分娩體驗。丈夫陪伴分娩,不僅能緩解產婦緊張情緒,還能增進夫妻感情及父親的角色感,父母共同見證孩子出生的美妙時刻。同時,也開展了多項優質護理服務,在助產士門診為產婦制定個性化的“分娩計劃書”、“每日兩次家屬探視”、“分娩后一杯暖胃姜糖水”、“爸爸斷臍”、“拍照留念”等,讓家屬深度參與分娩過程,增進醫患情感聯系。
創建體系、快人一步,讓新手父母告別育兒焦慮。作為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主陣地,醫院采取“線上+線下”并行模式,大力開展健康科普宣教工作。通過建立微信群、公眾號等線上平臺,“孕婦學校”“育兒學校”等線下課程,全方位構建婦女兒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教育體系,切實提高群眾健康文明素養和生活質量。2024年,孕婦學校開展線上課程160節,線下課程90節,為3.5萬人次授課,為4000余人答疑解惑。育兒學校還依托“互聯網+醫療”服務,建立起以威海市婦幼保健院為中心、縣(區)級嬰幼兒照護指導服務中心為支柱、托育機構、社區、家庭為基礎的三級嬰幼兒養育照護體系。今年育兒學校共開展線上講座26場,線下課程221節,對1.6萬余名兒童進行了個體化指導。為生動直觀地傳播嬰幼兒養育照護知識和技能,精心打造了一系列養育照護宣傳看板,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年齡段的養育照護方法。同時,根據門診患者流動性大、方便健康教育知識推廣的特點,在各門診診室配備紙質健康教育處方,并將260余種健康教育處方制作成二維碼上墻,方便就診者獲取和保存。
★縣級醫療機構在落實醫療服務提質增效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乳山市人民醫院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聚焦群眾看病就醫過程中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拓展醫療服務的深度與廣度,開展“醫療服務提質增效行動”,不斷提高全市醫療服務質量、效率和支撐能力,切實增強群眾就醫獲得感。
優化調配醫療資源。一站式服務中心整合了三十余個服務項目,實現各項常規業務“一站式”辦理,讓患者少跑腿;實行七天內回診免收掛號費;打造老年友善環境,保留人工掛號收費窗口和現金支付方式;推行“潮汐式”門診管理,實行動態流量監測,醫技科室、窗口科室、導醫人員實行潮汐式排班,就診高峰期增開窗口,下班時間窗口人員拖班半小時,滿足患者需求。此外,“派出去”、“請進來”的雙向奔赴一直是提高醫院診療能力的重要方法。乳山市人民醫院共成立名醫工作室7個,每月邀請20名左右知名三甲醫院的專家來院坐診、查房或手術,2024年醫院共選派63名骨干醫師外出進修,開展縣級多學科聯合會診242例,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增強門診服務力量。醫院實行院委成員、行政總值班、門診部三級巡視制度,協調解決各類問題,24小時服務不打烊;科主任每周至少2天門診,醫院黨委成員夜間急診帶班、臨床科室骨干急診幫班,全面提升門急診診療水平;暢通患者訴求渠道,在院內所有醒目位置張貼“吐槽碼”140張,全年共收到反映問題189條,專人負責,件件落實,實現指尖上的監督;開展門診志愿者服務,300余名志愿者每天在門診大廳10余個重要點位進行導診服務,提高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全力避免讓患者帶著不滿意情緒離開醫院。
全面提升看病就醫滿意度。針對銀灘區域外地來乳人員較多、對就醫地點不熟悉的特點,6月17日起開通親人模式服務車,設立專線,專人隨車,建立便民就醫服務微信群,目前已建立3個微信群,群內人員近千人,工作人員在線答疑解惑。截至11月底,親人模式服務車共接診5600余人次,送診4400余人次,行駛2.5萬公里,極大地改善了銀灘群眾就醫便利程度。持續2個月開展16次48場的夏夜義診活動,派出醫護人員115人次;為就醫不便的海島居民開展“健康方舟 送醫進島”服務5次;深入社區、村居開展體驗座談16場次;開展門診和住院患者電話回訪全覆蓋,所有電話回訪不滿意事項均由專職部門進行處理;對服務態度類投訴零容忍,實行責任追究。今年總體投訴量同比降低15.3%,11月份住院病人電話回訪滿意率97.6%,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門診病人電話回訪滿意率97.3%,同比提高3.3個百分點,優質醫療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及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