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用品第一股”并購不利元氣大傷 探路者陷退市危局
被譽為“戶外用品第一股”的探路者,卻走到了即將被暫停上市的境地。
10月7日晚間,探路者發布公告稱,公司2017、2018年度連續兩年虧損,若2019年度繼續虧損,深交所可能暫停公司股票上市。這樣的風險提示,在其2019年年報發布之前,需每五個交易日發布一次。
對于虧損的原因,探路者在上述公告中表示,是因為對前期未達預期的投資項目計提較大金額的商譽、投資和資產減值,不過公司前期相關投資項目在2019年及后續年度再進一步計提大額減值的空間和風險已非常小。
連續兩年的虧損,可以看作是探路者為其盲目并購交出的“罰金”。
10月10日,探路者證券部對時代周報記者坦言,由于探路者與被投資公司在經營風格、企業文化、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投資后公司未能有效達成對其中大部分投資項目的良好協同及業務整合的預期目標。
“且由于2017以來旅行、體育行業整體競爭加劇,行業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以上諸多原因導致大部分被投資公司后期的發展情況不佳。”探路者證券部補充道。
雖然在2019年上半年已經實現扭虧為盈,但面對戶外用品市場日益白熱化的競爭,已經“元氣大傷”的探路者想要再現往日業績的輝煌,仍舊困難重重。
業績持續下滑
1999年,王靜與丈夫盛發強創立探路者,2009年,作為首批企業之一,探路者登陸創業板上市。上市之后,探路者業績一直保持穩健,營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東方財富數據發現,2013—2015年,探路者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30.65%、18.69%、121.99%,連續三年均保持可觀的增速,2015年更是達到“高光時刻”,創下了38.08億元的營收成績。
2015年之后,探路者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016年,探路者營收同比下滑24.42%,歸屬上市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37.13%;2017年,探路者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2018年,探路者業績遭遇“滑鐵盧”,營收同比大降34.34%,虧損擴大至1.82億元。
正因為連續兩年的虧損,導致了探路者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不過,探路者2019年上半年的財務狀況有所好轉。據其2019年半年報顯示,探路者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185.59萬元,預計今年1—9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686萬元—1.02億元。
探路者證券部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對2019年全年的經營計劃目標的良好達成充滿信心。
實際上,探路者大幅增長的凈利潤仍有不少“水分”。
2019年半年報顯示,探路者報告期內處置自有房產的凈利潤為3625.26萬元,占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總額的比重為44.29%。
有觀點認為,不排除探路者“賣房”是為了扭轉虧損局面,保住上市資格,但上市公司賣房“保殼”,治標不治本。
隨著探路者業績下滑的,還有蒸發的市值和不斷下探的股價。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15年6月8日,探路者股價達到過29.33元,創造了歷史高位。但截至10月11日收盤,探路者報收3.86元,市值僅為34.4億元,比巔峰時期蒸發逾200億元。
10月11日,服裝行業觀察人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探路者業務向泛戶外延伸,在資本方面布局,卻在品牌定位、產品研發方面缺位。這給了國內同類品牌及國外高端品牌機會,不斷分食其戶外用品的市場份額,導致業績下滑。”
多元化探索無果
前幾年謀求多元化經營戰略,對探路者來說,就目前成果看來,的確得不償失。
探路者證券部告訴記者,2013—2016年,公司加速戰略業務投資并購,先后對綠野網、圖途、易游天下等公司進行了戰略投資,并在冰雪運動、賽事運營、體育傳媒、體育培訓、智能健身管理、體育社區等重點領域通過集團直接投資及參與并購基金等綜合方式進行了項目投資布局。
當初,探路者認為旅行和體育該兩大產業均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和空間,且與戶外用品行業在用戶、資源等方面有較大的協同空間。
但實際上,無論是旅行還是體育產業,探路者自身都沒有足夠的經驗。
2014年,探路者以2.3億元拿下易游天下74.56%股權。根據探路者與易游天下及其原股東甄浩簽署的《投資補充協議》,易游天下在2015—2017年預計的營業收入應不低于15億元、40億元和60億元,3年合計115億元。凈利潤目標則是2015年虧損不超過2500萬,2016年持平,2017年盈利6000萬,3年合計3500萬元。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數據發現,2015—2017年,易游天下合計營業收入實際只完成54.90億元;凈利潤則為負,共計虧損6900.20萬元。
如今,據探路者證券部介紹,對于圖途項目,探路者已通過原股東回購等方式退出了對該項目的投資;綠野網相關業務資產進行了重組,引入了新的戰略投資者;也對易游天下的業務結構進行優化,提升其盈利能力。
“由于探路者與被投資公司在經營風格、企業文化、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戶外用品行業的運營管理模式與旅行服務、體育行業的企業運營也存在較大差異,投資后公司未能有效達成對其中大部分投資項目的良好協同及業務整合的預期目標。”探路者證券部對記者直言。
回歸主業能否“翻盤”?
探路者并非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017年,探路者創始人之一的王靜重出江湖,出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試圖救公司于水火。
探路者隨之調整了未來發展戰略,聚焦資源促進戶外用品主業的長期發展,在持續整合與戶外主業有深度協同作用的相關項目的同時,逐步剝離、重組退出與戶外用品主業不相關的業務。
2019年上半年,探路者戶外用品主業實現收入5.3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02%。其中,探路者品牌實現收入4.72億元,同比增長8.11%;Discovery Expedition品牌實現收入5750.46萬元,同比增長17.78%。
如此看來,探路者戶外用品主業在其所有業務中仍是優勢最大的。
然而,如今國內的戶外用品市場整體環境變得更加嚴峻,加上外資品牌和國內運動品牌紛紛瞄向戶外用品市場,這一領域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探路者想要突圍很有難度。
據《2018年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報告》顯示,繼2017年中國戶外用品零售總額增速創下2002年以來最低增速(3.22%)之后,2018年增速繼續放緩,僅取得2.1%的增長,即249.8億元。
這也是自2011年創下59.2%的增速高峰后,戶外用品零售總額連續第7年增速下降。
不過程偉雄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戶外用品市場空間實際沒有減緩,只是有了更多元的分化,在原有基本戶外的基礎上,戶外用品行業有了個性化、中高檔化、生活化、專業化、場景化等重要改變,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除了應對戶外用品市場整體的變化,探路者還要面臨來自國內外競爭者的沖擊。
國內的戶外用品市場,以Columbia、The NorthFace等為代表的外資品牌,占據了較大的份額;國產品牌中,三夫戶外、牧高笛等都是探路者主要的競爭對手。
此外,運動品牌以及快時尚公司也將目光放在了戶外用品市場。例如,安踏在今年3月成功收購了擁有眾多國際知名體育戶外運動品牌的亞瑪芬體育。
探路者證券部也表示:“戶外用品行業品牌之間的競爭目前不僅是依賴某一方面的優勢,而已是全產業鏈效率的綜合比拼。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戶外用品細分市場,公司將聚焦資源發展戶外用品主業。”
“如果不出意外,下半年探路者應該能夠繼續盈利。按照行業慣例,下半年秋冬品類收益占其全年業績60%以上。”程偉雄預測道。